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亮出一份“硬核成绩单”:“十四五”以来,我们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制高点,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我们集齐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
“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这一连串“第一”背后,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折射出我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突围破局的深层逻辑。特别是站在“脱钩断链”的宏观视角下,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这些“第一”的取得,靠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第一”的取得或许是偶然事件,但中国科技创新的“多个第一”,就一定不是短暂爆发的“技术奇观”,而是长期战略规划与阶段性突破的结合。
从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到C919大飞机的商业首飞,这些被外界视为单一技术突破的“高光时刻”背后,其实依靠的是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人才储备、产学研协同、产业链配套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集体智慧。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化学反应”。
首先必须看到的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孕育“第一”的深厚沃土和核心引擎。科技创新绝非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其最终价值在于应用与迭代。中国14亿多人口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巨量、多元且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试验场”和“加速器”。
在市场之外的“国之重器”层面,科技创新的“第一”则往往始于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回顾此前的“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
此外,在财政政策上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空前。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数据显示,今年1—5月,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636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支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政策减税1407亿元。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精准发力,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强劲动能。
回到城市层面来看,政策布局也在力图打破创新的“孤岛效应”。比如此前北京科委就曾经介绍,北京通过“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逆周期调节,累计投资19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08亿元,形成了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种“政策+资金+市场”的组合拳,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风险,还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同样必须看到的是,这些多个“第一”不仅是我国国内创新生态的成果,更是全球化协作的产物。 强调自主创新绝非意味着闭门造车。一个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必然是开放包容、善于学习、深度融入全球网络的。C919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完成商业飞行,恰恰就标志着中国航空制造业从“国产化”迈向“国际化”。这种突破背后,是与全球供应链、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的深度对接。
从北京中关村的“独角兽”企业到深圳前海的跨境创新平台,从合肥的量子通信到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要素正在加速流动。这也再一次说明,科技创新的“第一”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集体成果。它需要大规模市场的化学反应、政策的精准引导、资本的耐心支持、人才的自由流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全球化的协作视野。当这些要素形成闭环,技术突破便不再是偶然的“高光时刻”,而是能够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常态突破”。
配资炒股官网开户,实盘配资查询,配资哪家比较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